州市场监管局关于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145J217号建议的会办意见
州商务局:
陈超航代表提出的《关于黔东南州“黔货出山 消费扶贫”地方资源配套措施的建议》(州人大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45J217号建议案)收悉。根据市场监管部门职责,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近几年来,我局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和农产品的发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服务寓于监管之中,切实助推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和农产品发展、黔货出山、消费扶贫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工作要求,以问题根源和短板为导向,着力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整改促提升,实现了我州提出的“开办企业实现3个环节3天以内完成零成本”的工作要求,截至2019年5月底,全州登记市场主体31.75万户,注册资本3735.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4%、8.61%,其中电子商务经营者4183户。
全州共有88家企业或组织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20张,认证面积13.01万亩,认证基地150个,认证产品包括37类49个品种。其中食用菌1张,蔬菜4张,生态畜牧7张,精品水果31张,中药材6张。建立完善《黔东南州有机农产品认证目录》工作台账,涉及“苗侗山珍”产品企业(组织)87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119张,均为食用农产品(水果、大米、茶叶、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中药材等)。积极支持雷公山(绿茶)、黎平(红茶)、麻江蓝莓等区域品牌发展,其中雷山县、黎平县获得7张茶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麻江县获得21张蓝莓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支持企业发展,主动与认证机构(贵州奥博特认证有限公司)协调,决定对贫困县企业在2019年认证费用的基础上再给予20%的减免,对疫情影响较重的企业,企业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可给予50%认证费用的减免。
黔东南州商标受理窗口受理商标申请2790件,有效注册商标达13424件,完成29、30、31、35、40类“苗侗山珍”商标。获地理标志45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16件。成立了黔东南苗侗山珍农产品行业协会,会员48家,“苗侗山珍”品牌产品远销贵阳、杭州、上海等省内外,雷公山绿茶、山茶油、蓝莓系列产品、三穗鸭、玉梦酸汤系列产品、从江香米、黎平香米红米、米花糖等农产品畅销杭州黔浙汇门店和上海黔茶中心、杭州市民中心等地,销售额92万元。2019年以来查处侵犯商标类案件64件。
为认真落实代表建议,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职责,助推我州电商和农产品发展、黔货出山、消费扶贫,我局将积极吸纳代表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实施“苗侗山珍”标准体系,助推农产品发展和质量提升。以品牌打造、标准引领为目标,构建以通用类(A类)和专业类(B类)两大标准的“苗侗山珍”区域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苗侗山珍 建设和管理通用要求》、《苗侗山珍 食用种植业产品》、《苗侗山珍 食用畜牧产品》、《苗侗山珍 食用淡水产品》和《苗侗山珍 加工食品》等5项团体标准,同时,同步推进专业类产品标准编制和实施,结合需要制定“苗侗山珍”面条、青钱柳、油茶、鸡类等产品质量标准和林下鸡养殖技术规程,制定发布《雷公山茶 绿茶》、《黎平红 红茶》地方标准,并在茶叶主产区雷山、黎平两县宣传贯彻实施,着力打造“苗侗山珍”茶叶品牌。积极推进地理标志系列产品标准编制和实施,打造地理标志独特高端产品。
二、着力打造“苗侗山珍”高端产品,助推农产品品牌建设。按照州委、州政府统一打造“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工作要求,围绕黔东南生态资源优势,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特农产品为重点,集中打造“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系列高端产品,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蓝莓、茶叶、油茶、精品水果、食用菌、水稻、中药材、鸭和香猪等有机产业发展,打造有机高端产品。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筑牢“苗侗山珍”产权保护,为农产品发展、黔货出山保驾护航。建立并完善以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侵权查处等“苗侗山珍”区域公共品牌保护机制,创建高效优质便捷的黔东南商标受理窗口,指导企业扶持培育注册一批“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商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已出台的《黔东南州知识产权维权快速保护机制实施意见》落实,联合多部门形成 “一门式”投诉举报平台,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和地理标志使用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净化知识产权市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有效推进“苗侗山珍”品牌保护。
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助推市场主体发展。按照《黔东南州营商环境提升工作方案》工作要求,全力攻克我州市场监管系统在营商环境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认真履行职责,全面创优营商环境。一是着力抓短板促提升。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促提升,根据《黔东南州营商环境提升工作方案》要求,适时检查分析总结我系统营商环境工作存在的短板及不足,切实做好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工作,并适时召开“开办企业”和“市场监管”指标提升工作现场交流座谈会,通过开展晒、比、评和现场工作交流等形式,扎实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二是着力抓好窗口服务建设。按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审批服务流程、树立便民利民良好形象等工作要求,及时掌握了解整改窗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行政审批综合窗口服务工作,切实做好推行“网上办、电话办、预约办、邮递办”等“不见面”办事服务模式,同时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办,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办好照。三是着力抓好横向部门协作。在做好本系统纵向部门的指导、改进工作的同时,通过召开营商环境部门联席会议、明确营商环境责任部门工作职责,强化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横向部门协作工作,积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沟通和政策协调,借力借势破解工作瓶颈,共同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效开展。四是深化“政银”合作工作,为申办企业提供更高效服务。为缓解减少登记注册窗口人员工作量和企业申办时间,我局相继与工行、建行、农行、中行、贵州银行和贵阳银行等6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全业务一体机的合作工作,大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