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本地特色产品品牌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州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特色食品产业基本情况
2021年全州纳入生态特色食品产业调度的加工企业243户,完成总产值38.49亿元,同比增长53.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完成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85.8%,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7%。2022年,全州纳入特色食品产业调度的加工企业207户,1至3月实现产值10.26亿元,预计全年总产值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45户,1至3月实现产值7.77亿元。
二、全州地理标志情况
我州目前地理标志共53件,分为市场监管及农业2个渠道,市场监管渠道“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分别为18、15件;农业渠道“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全州共20件,其中包含“凯里红酸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雷山银球茶、黎平雀舌。全州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56个,从江香禾糯、从江香猪、黔东南小香鸡、剑河白香猪4个地标农产品正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程,获得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项目资金1700万。
三、全州商标品牌注册情况
截止至2022年4月15日,全州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达31904件,获批准注册21478件,目前有效注册商标达21615件。经过发展及培育,全州持有“亮欢寨”“青”“青溪”三件驰名商标,新注册“苗侗山珍”区域公共商标品牌51件,获准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凯里酸汤”集体商标一件。
四、区域公共品牌运用情况
“苗侗山珍”协会目前吸纳全州126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入会,目前甄选茶、食用油、谷物、中药材、畜禽、食用菌、精品水果蔬菜、调料品8类共400余款优质农产品列入“苗侗山珍”产品名录进行统一推介。线下:利用实体店自营,在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城依托门店设立“苗侗山珍”专卖店。线上:依托“苗侗山珍”小程序,通过植入到政府部门网站、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下单;分别在天猫、京东、淘宝、拼多多、有赞、一码贵州等平台,积极上架“苗侗山珍”产品销售。订单发往佛山、杭州、上海等地区,2020-2021年协会会员单位销售共5亿余元。
五、特色产品品牌建设下步工作措施
通过各部门积极宣传特色产品、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开展知识产权申报、组织参加各种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提升特色产品销售能力。我们将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规划指引企业规范化发展。工业工信部门根据《黔东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酸汤调味品、粮油肉制品、茶和天然饮用水、精品果蔬、白酒产业等,将凯里碧波酸汤加工产业园区、岑巩特色食品加工园区、黎平中潮食品加工园区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贵州绿色食品工业基地,着力打造百亿级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
(二)整合资源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农业部门结合目前我州农业品牌发展呈现“多小散”县级区域公用品牌“琳琅满目”的局面,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统筹“苗侗山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继续吸纳特色产品生产企业进入苗侗山珍协会,将州内名特优特色产业纳入“苗侗山珍”品牌名下,通过对内推进会员制消费、对外开设“苗侗山珍”专卖馆等方式,集中线上、线下宣传,扩大“苗侗山珍”特色产品州内外市场占有率,使这张金字名片越叫越响。
(三)聚焦生态特色搭建平台拓展市场。通过市场导向,不断提升特色食品产业原料供给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特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搭建州内外销售平台,鼓励支持特色食品企业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展销、展会平台,参加“年货节”“食博会”“中博会”“糖酒会”“工博会”等重大活动,全力推进特色食品企业拓展州外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共享资源、抱团发展,协同拓展省内外市场。
(四)集中服务与监管为特色产品保驾护航。市场监管部门根据联合农业部门做好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工作,继续将符合条件的特色产品申报地理标志,根据部门需求组织开展特色产品标准化制定工作,规范新媒体为特色产品直播带货行为,让特色产品增加销售渠道,指导帮助特色产业企业开展商标注册、规范使用、食品标签标注能力,帮助企业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风险上进行管控,提高市场竞争力。
2022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