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黔东南加快发展饮用水产业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州饮用水品牌发展和饮用水监管工作的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 我州饮用水商标品牌培育现状
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高产品服务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署名文章中提出: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消费增长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境内水系发达,河网稠密,有大小河流共2900余条,平均水资总源量为229.6亿m³,其中过境水量为37.3亿m³,占总水资源量的16.2%;境内自产水资源量192.3亿m³,占总水资源量的83.8%,水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把发展放在首位,经济保持了快速平稳增长,为使我州品牌得到快速发展,州政府早已于2011年出台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府发〔2011〕36号)文件,将旅游、无公害蔬菜、茶叶、油茶等具有我州特色的产业列入品牌发展规划,同时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品牌建设进行领导和督促;州政府办于2017年7月下发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创建“中国有机第一州”促进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 年)>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发〔2017〕31号),要求全州各县市执行;州委又于2017年3月16日出台了《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17〕7号),对获得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企业进行奖励,对微型企业注册商标的,属地政府给予注册费用的补贴。据统计,截止2019年3月,全州共有有效注册商标8961件,其中涉及饮用水有效注册商标410件,饮用水有效注册商标占全州有效注册商标的4.57%。全州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在产大桶水企业有64家,产能在750万吨/年左右,全州饮用水品牌约有8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规模较少,大部分为小型水企业,水品牌多但知名度普遍不高,竞争力有待加强。
二、我州饮用水商标品牌培育和监管工作主要措施。
为使全州饮用水商标品牌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加强饮用水监管,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培育措施:
(一)加强宣传,增强饮用水企业商标品牌意识。我局每年充分利用“3.15”、“4.26”现场宣传咨询活动,以现场讲解、发放宣传资料和展板等形式,向企业和群众宣传了我局科技扶贫工作情况、商标知识产权培育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同时大力宣传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受理窗口落户黔东南,能为我州商标申请人(企业)带来诸多的便利。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商标发展推进计划。根据我州商标工作实际,州局每年年初印发《商标发展推进计划》,要求各县(市)局结合本地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认真做好商标培育工作,全面完成年度商标发展推进计划任务。
(三)大力实施商标注册便利化工作。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黔东南商标受理窗口的有利条件,对饮用水申请商标注册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放“绿色通道”,窗口采取网上咨询、网上审核,纸质材料邮件受理等方式,最大程度方便商标申请人提交商标注册申请。
(四)认真做好业务培训工作。针对我州商标品牌意识不强,注册滞后,经营商标理念差等实际情况,州局每年都举办至少一期商标品牌培育业务培训班,对全州市监部门的商标品牌监管人员及重点企业的品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自2010年以来,全州工商(市场)部门共举办了各类商标品牌培育业务培训班42期,培训市场监管部门商标服务人员1163(人次),培训企业商标品牌工作人员 746(人次)。
(五)深入调研,尽力做好我州饮用水品牌培育工作。近年来,多次由局分管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深入饮用水企业进行调研,指导企业申请商标注册,并积极争创商标品牌。在凯里经济开发区“村姑”等几个水产品企业调研过程中,局分管领导郑贵青指出:商标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调、企业争创、社会支持”的推进方针,一方面州、县市监部门的同志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帮助解决企业在品牌打造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企业做好品牌创建条件的准备。另一方面要做好品牌战略定位。我州是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州,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个宝贝”打好品牌战,提升黔东南的商标品牌定位;三是企业自身要加强品牌的宣传和投入,通过巩固和提升品牌地位来带动企业自身的发展。
(六)认真做好饮用水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工作。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缓解饮用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局结合职能职责,主动作为,积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出授权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受理工作的申请。2017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下文同意我州商标受理窗口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申请受理工作。2018年9月29日,黔东南商标受理窗口颁发了首张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证,“康利”天然饮用水商标所有人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获得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凯里市迎宾支行300万元融资,为饮用水商标所有人顺利将商标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本提供了便利。
(七)强化大桶水生产源头监管。各级食品监管部门严格按照《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中51项检查项目要求及食品企业风险分级严格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及专项检查,加大检查频次,重点从环境条件及车间布局,进货查验相关记凭证、生产关键控制点记录、出厂检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方面进行了检查,督促大桶水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企业能持续满足生产条件要求,保障产品质量,为企业做强做大打好质量安全及生产安全基础。
(八)强化产业规划及品牌建设。一是将水产业发展列入全州工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开展了水产业摸底调查,掌握了解全州水产业发展现状;二是编制了水产业招商方案,积极开展水产业招商;三是将我州知名饮用水企业贵州省黎平澳尔华绿色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福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台江矿泉水分公司、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贵州尚品源有限公司、施秉县中华山矿泉水厂等州内有较强竞争力的6家饮用水生产企业作为贵州省名牌重点饮用水产业品牌培育对象,指导符合条件的饮用水生产企业申报贵州省名牌。
(九)深入调研指导帮扶。不断深化了大桶水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帮扶指导力度,从生产许可、生产布局、出厂检验、质量管理、企业发展等方面对桶装水企业进行调研帮扶指导。针对企业存在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生产不够规范、出厂检验技术能力弱、市场不景气、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招工难等问题,提出相关要求,一是要从水源水检测、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车间人流污染是否交叉污染等方面 严格把关,保证产品质量;二是要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市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整合资源,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天然苏打水等高端饮用水产品,提高产品价附加值;四是利用互联网、展会、招商引资、媒体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黔东南州大桶水品牌知名度。
(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我州成立了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的监督指导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促进行业自律,进一步强化桶装水企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进一步推进了桶装水产业发展。
三、根据您的建议,推进我州饮用水产业品牌加快发展和监管工作的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断增强饮用水企业创品牌意识。为了确保我州能与全省、全国到2020年同步小康,我州除了要加大扶贫力度外,同时还必须依靠增长方式的转变,品牌建设就是其一,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培育我们黔东南自己的品牌,我们的民族品牌,特别是优势较强的自然和生态品牌,正如您提到的饮用水品牌,我们将大力支持和帮助饮用水企业积极争创商标品牌。
(二)明确目标,群策群力,不断加大扶持培育创建品牌的力度。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每年制定《商标发展推进计划》,将饮用水品牌列入其中,通过实施商标发展规划,全面推动我州商标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全社会商标意识明显增强、饮用水注册商标数量明显增多,有效助推脱贫攻坚。二是加大服务品牌建设力度。1、加大商标战略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我州商标战略及民族文化、民族商品的宣传;做好《商标法》、《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将此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工作开展。2、加大商标品牌建设政府扶持力度。根据《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企业给予奖励,力促各县(市)人民政府给予兑现。3、将进一步做好协调工作,向企业、个体工商户宣传好,向上级领导汇报好、推荐好,使我州更多包括饮用水在内的自然资源和优势产业企业进入品牌建设数据库,大力开拓品牌发展空间。4、加大商标品牌培训力度。除州局每年要举办一期商标品牌培训班以外,各县(市)每年至少要集中举办一期商标品牌业务培训,既要不断提高商标品牌监管服务人员的监管服务水平,又要不断提高企业商标品牌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力争我州饮用水品牌得到跨越式发展。5、积极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服务。商标质押融资是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商标质押登记,可以帮助企业盘活商标无形资产,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品牌价值。我局将积极做好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工作,为实现商标品牌价值转化奠定基础。6、加大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我们将立足职能为企业服务,按照《商标法》、《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积极为企业打假维权,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州推进品牌建设和推动商标战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非常感谢您对我州饮用水品牌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为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敬请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19年6月3日